生活方式科学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方式首页

 

 

 

人生航向

 

 

 

 

职业取向

 

 

 

 

经济导向

 

 

 

 

社会趋向

 

 

 

 

科学动向

 

 

 

 

 

 

 

 

> 生活-方向 > 人生航向                         

 

进入新千年以来,人们对人生价值以及对生活方向和幸福感的关切,可以说日趋强烈。
然而,就人的意义或价值而言,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位置,某种意义上,更取决于其努力的方向!
这是因为,人生之旅说到底就是由众多的方向选择及其一系列的“取”与“舍”串联起来的。就此,古今中外,不少人曾流露出一种无奈感:

人生如走迷宫,大家往往因为无知或视野的关系,常常“辨错方向”,“转错弯”。

其实, 从生育到求学,从职场到情场,以及晋迁、留洋、财富取舍…选择正确,自然欣慰,快乐;要是一着不慎,不仅会赔上时间、资财,还会贴上健康乃至生命幸福。“一段学业或恋情让她(或他)受了一身的伤”,便是比较常见的事例。


 

人生之旅,严格一点而言,应该从出生之日开始,延伸一下,自然也可以包括母亲的孕育时期。
而千万年来,与“生”和“育”相关的问题基本都是被认为家庭私事,从怀孕到生产,从守护与陪伴,到教育、就业以及买房安家…

但近一时期,从休产假到上幼托机构,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社会公民”的身份特征渐渐明晰起来。虽然某个时段出现过一些反复,但从“私民社会”进化到“公民社会”,毕竟有其很大的必然性。比如:

一些地方有关孩子的生育假时间,从一个月到三个月,再到半年、一年(文明社会生/抚育假之事延伸到两年也不是没有潜在的可能性);

经济方面,从免费上学,到餐饮补贴,再到生育和生活费补贴,以及生育奖励等;情感关怀方面,从父亲陪护假到青年男女进入社会后的小型房产调配……

大家不难看到,人类生活的取向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或者说,社会文明的脚步虽然有些缓慢,但有其呈现加速起动的迹象,“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或机制终将被历史、被亿万人所抛弃!

再看世间,人从幼儿、少年时期生活,到成年后进入社会,其路径通常会有很多种(注:笔者主要从事社会教育工作,一些育儿问题,大家不妨参见上海虾米妈咪——公益科普作者余高妍的《育儿正典》等著述或关注其公众号+)。
如“成人”与“成才”,“知途”与“智途”方面,许多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道路有着两种比较普遍的期望:1、进名校、进体制;2、上私校、戴洋帽。

众所周知,名校多少有些文化底蕴和社会公认度,私校大多推行小班化教学,考虑留学在一些专业借鉴方面自然也存在着不少积极意义;而选择进体制,至少日子可以过得稳实一点……

不过,我们无须回避,就亿万青少年而言,成长与成才的道路,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价值观与背景不同,方向选择上自然会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基本是没有多少悬疑的,即所谓人才,首要的方向是成长为“人”——理论上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而后才是求其“才”。

其实,“成人”与“成才”,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内在关系问题上,“对立性”与“统一性”并存。只是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后者的关注度远高于前者——毕竟后者直接影响着“就职”与“谋生”的问题。但“才”,如同地面建筑,而“人”多是地基部分,其中“地基的可靠度”决定着“大楼”整体的安全性。

不难理解,基础可靠,人生的“楼宇”或“航船”稳如泰山者有之,行稳致远者同样有之。而要是坚实的地基没有打好,却急于盖起百层高楼,那么这样的高楼迟早是要出问题的。简单举些例子——

比如世间的情爱,通常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可要是因一念之差找错了方向,选错了另一半,那就不仅仅是让人郁闷与惋惜的事情,严重的甚或可能一辈子都会被毁了!

而一些“博士”级别的专家,以及中高级干部岗位上前赴后继的“跌倒”甚或“陨灭”,一些曾经的“战斗英雄”后来竟然成为“悍匪”、“黑社会头目”等等,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其人生的支持系统出了问题。

再看一下“钱途”与“前途”问题。走向小康,以及向往中产、自由生活,需要考虑相关的“钱途”问题,这些不难理解——都是人之常情。只是,“钱途”与“前途”两者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异,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它们的基本关系搞清楚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得益彰,生活的初心或本义也大都可以长期留存下来。而“钱途”与“前途”的关系要是弄不清,选择时出现偏差,那么生活着同样可能与“初心”背道而驰。

有位模特人员,她赚到第一桶金后,就发现了自身所处圈子的局限性,进而萌生了改变自己人生航向的想法,即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争取成为一名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设计师。后来,经过几年努力,她的事业是越做越大。要是继续顺势走下去,不少人明白会是怎么一回事。而这位已是董事长的当事人却再次对人生航向做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调整——将公司交给了专业人员打理,自己安排时间过起了清新的田园生活…

就此,自然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其实,做类似选择的人近年已经是层出不穷。比如,另一位曾9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女星,在事业当红时也选择了隐退或半隐退的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不忘初心,甚或“有一千块就过一千块的日子”的生活,似乎缺乏某种“上进心”,但如果辩证一点来看,至少不比那些盲目圈钱冒进者忙着“拆东墙补西墙”更无趣更无聊吧!某种意义上,正如一些生活达人提出的那样:幸福并非单纯的有房、有车、有钱或有点儿权;而是真正过上无病、无灾、无忧的日子。只是生活中的“无虑”之说,似乎有点儿天真,或太过理想化了。

2018新春,有一对90后小夫妻为“去谁的父母家过年”大闹高速路。冲突失控时,女方曾大声哭喊着:“一起死!”

由此不难理解,生活的考量以及方向的选择,并非一朝一夕、可有可无之事,青年朋友尤其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得失蒙蔽了双眼。简单而言,作为个体的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似乎会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朋友更是千千万。然而,人以及作为族群的人类,生活的道路还是应该明确一点为好,那就是安康、和谐与可持续。如果我们不想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人生规划之类的就会是无稽之谈。

教育与“起跑线”

在青少年成长问题上,我们先后已经谈了不少事情,需要明确的大致有两点。一是,具有兴趣、勤奋、自信、热情以及意志力等积极的人格因素,孩子成才的希望是比较大的;二是,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而言,日常必须具备的是生活常识,是安康与上进心(或者说求是精神),而非那些高深的专业知识本身。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方向性选择问题可以说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这里,笔者可能不便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不断的说三道四,但与热心的读者朋友谈一点自己以及亲人的经历倒也无妨。

先不妨聊一些笔者与孩子的故事。坦率地说,笔者安家比同龄人迟不少时间。这里似乎需要先做一些铺垫性说明——早年,由于有关方面规划意识相对不足,各地校点与生活设施配套滞后的现象比较常见。笔者第一个工作单位,可以说没有选择——老家那边需要人,由此工作了不少时间,虽有十来平米的集体宿舍,人事关系也不错,但一些情况大家不难理解;第二个工作单位,大致是一位远房表兄不忍心帮介绍过去的,住宿条件有所改善,因志向及人事、工时关系等没有留下(详细情况只能以后有机会时聊了);第三个工作单位是自己选择的(也应该说是杭城工作的堂兄关照的结果),那里第二批带点福利性质的房子虽然可以跟上,但由于孩子的奶奶去世早,孩子出生后由姥姥临时照管着,不得已考虑在相对便利的区块安了个小家。当时小区里面只有托儿班,没有幼儿园(建造一半后停工),由于曾被同龄孩子在楼梯口推到过,安全问题比较敏感,由此先后考察了四所幼儿园:

一所需要穿越城市主干道,且每天得爬楼梯(记忆中下面是店面),虽然收费比较合理,但决定放弃;一所条件不错,问题是每天也得过主干道,可取之处有天桥,只是步行有点费时,且因户口关系收费倍增,只能选择放弃;还有一所,有亲戚在,条件当地是一流的,但距离远,爷爷行动不够方便,每天依靠自己接送,三、四年时间并不明智;最后是地处城郊的一所村办幼儿园,活动空间应该说不错,接送也相对方便,自然也有我们担心的事儿——另类安全问题。各园的利弊似乎都是明摆着的,作为平民或草根族困难家庭,选择的完美性自然无从谈起。不过,当时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我们自身多少有点文化基底,许多人想到的“赢在起跑线”这一条可以不予考虑。我们主要的背景问题是家人没有时间陪伴,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活动去处,所以重点选项是活动空间,以及出入安全,方便接送。最后,让许多人地感到意外的是,我们的孩子竟然送进了常人不予考虑的村办幼儿园。毋庸讳言,有些事情,直到四年后,我们悬着的心才稍稍缓了缓。

接下来,社区边上的小学规模倒是比较大的,文化积淀方面也有一定的公认度。学校不用选择了,但当年招生一共有十三个班,由于搞“公有民营”,多数班级打出“实验班”的旗号实施民营化。笔者对于一年级开设“外语”和“电脑”不怎么认同,且那时自己选择“上山”,工资停了,给孩子选择的是依户口就读普通班。自然,不足之处是班额比较大… 但应该提一下的是,几位任课老师都脚踏实地,不甘人后,最后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

上初中时,学校也不用选择——当年边上的学校招生规模更大,一共有十八个班,校方对外公开说的是“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笔者有许多事情需要奔忙、应酬,没有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放在心上。但后来一些家长和老师们慢慢透出了消息:学校共分三种班,其中“重点实验班”,除了部分升学考“高分生”,基本都是市(区)级领导以及有关局、校关系不错对象的孩子。笔者虽然与教育局以及校里的主要领导共事过,但孩子就读的依然是普通班,而且相关辅导也一直没有时间安排(提供过多种课外读物,只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甚少)。直到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让其参加市里组织的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人被几道数学题给难住了,笔者才抽时间帮助点拨、解疑(次数不多,但进步非常明显)。

那时,我们重点关注其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比较可取的一点是,孩子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后,父母不用费时费力的搞陪读和督查,三年后升学考的成绩也不比重点班里几位尖子生差。在此也顺提一下,班主任老师等虽然比较年轻,但事业心与责任感同样可圈可点:三年下来,不仅“三等”班级没有出什么乱子,学业方面给大家的印象,已经与几个实验班没有多少差距了。

后来上高中,有两所重点校可以选择。外祖父担心其中一所学校的环境,如蚊子出现的概率,校园布局也相对有点儿散… 诚然,两所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孩子说要自己选,我们没有阻拦。只是一学期后,校里开始文理分班,方向选择上有点尴尬了。我们都是理工科出身,孩子也一直偏好理科,但我们觉得理科“题海战”盛行的背景下,对孩子的成长,或者说全面发展而言,可取性不是特别大,工具性的东西某种意义上也非十分紧要。当时,孩子听了我们的建议,选择了上文科班。顺提,高中阶段前后配置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强,但遗憾的是,文科教育或教学模式,从古诗文到外语单词,再到历史事件和政治、地理条文,“记背”的色彩比较浓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或者说一种多年的“顽疾”,孩子有点接受不了,也开始对我们有了怨言。结果除了“二模”发挥的不错,其它的都让人有些无语(一些细节以后方便时与大家交流)。也许受我们的影响,孩子对应试模式的反感日后渐渐流露了出来。

 

 

 

 

科学生活

基本 理念

 

 

 

 

生活方式

平台一期

 

 

 

 

 

图片频道

 

 

安康-活力

 

 

艺术-生活

 

 

自然与生活

 

 

校园生活

 

 

生活-情义

 

 

 

 

 

 

 

 


接下来,便到了高校的选择环节。众所周知,相当一部分家长朋友通常会把京城的高校放在优先位置。但笔者多少有些不同(即使孩子发挥非常理想),考虑的是交通环境、气候特点、生活习惯以及空气质量,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参考意见。如专业特色:社会生活气息强一些,同时有点儿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出行时间控制在一小时或两小时之内;校园环境:空气比较清新……另外,考虑到各地层出不穷的一些情况,将本市的一本高校也列在第一轮选择范围之内。对此,几位长辈首先不予认同,有位叔伯辈的老师还故意开玩笑说,那就到我们学校去,那里的老师和门卫都可以与他们打一声招呼……

“学校牌子好,今后找工作方便。”这无疑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大真实写照。而笔者呢,对几所名牌大学少了些常人眼中那种顶礼膜拜的色彩,方向的考量上自然有些另类之感。孩子最后就读的学校倒是比较适合其口味的,虽然没有评上985,校园环境却是非常的好。只是专业选择上,笔者建议考虑社会学类方向,可由于年龄关系,本人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我们也就没有强求。后来有关方向性的几次选择,篇幅关系,只好另行安排。

这里,就人生航向话题,我们顺便再简单聊一聊另一位年轻人的成长历程。笔者的侄子,早年曾给他提供过一些书籍,交流比较多,关系不错。他上学相对早一些,初中读的便是重点实验班。据说校方起初有点儿将信将疑,但他入校后,以自己的实力引得了老师们的青睐。只是由于一些其它原因,高考并不理想,但小伙子自强不息,非常有志气。

读大四时,他告诉我们有两种方向在考虑:一是与一些同学一起出洋留学;一是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笔者平时一般不会给人下结论,或者说直接提供答案。可这次分析利弊之后,却明确提议不搞随波逐流,以选择后者为上策。其间,笔者谈了一些经济与社会问题,还专门举了个比较通俗的例子:开国领袖中有出洋经历的比较多,其中一位主要人物(晚辈们通常称呼“毛爷爷”)虽然没有留洋经历,读的是师范学校,身份背景某种意义上只是“小学教员”,但就视野与格局而言,许多人还是清楚的。后来考研时,我们还担心他选报的学校档次太高,可结果竟然让大家刮目相看(按照通俗的说法,学校实力即使留点儿余地讲,也列国内前三位;已于2019年参加工作)。

以后方便时青年朋友也可以与他们做些交流;同时,我们也欢迎一些有志青年渐进式参与生活方式有关工作)

……

+ + +

 

工/待

 

情/

 

活/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