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科学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方式首页

 

 

 

 

生活检透

 

 

 

 

经济学说

 

 

 

 

社会关系jc

 

 

 

 

法律规章

 

 

 

 

科学追寻

 

 

 

 

 

 

 

 

> 生活 学力 > 生活检透 

 

众所周知,如今生活的内容总体而言是非常丰富的。

在生活方式上,要是拥有了较强的选择与优化能力,那么日子就会变得充实起来,有的甚或会变得多姿多彩,一些情趣与浪漫,以及某种诗意也可能随之而至。


其实,对于生活方式或生活道路,有着这样一种说法——

如果说借着学历的光环可以找到人生立足之地,那么相对厚重的学识与学力,常常能帮助我们找到未来生活与发展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道路来。

例如,几年前南大有位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平时偏爱学习与考察,同时也爱好烹饪和美化设计,尤其是她的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学,能把学习、科研和本人天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她由此曾坦言:

“我的学业、婚姻与工作,之所以能够实现无缝对接,是得益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

自然,幸福的内涵,如果从千千万万个体的感受而言,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就人类或部分群体而言,普惠、平衡以及共赢应该是其基本要件。而这,自然会牵涉到人的生活层级与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方面的一些东西。

比如,近来很多人认为,现在新一代的生活,无论吃、穿、住、行,还是求学条件,都是上几代人无法奢望的,也有人甚或将其概括为一句话:“真的幸福的不得了!”

但如果能挤出点时间,深入走访调查一下,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即使不说课业压力方面的问题,年轻人走出校园后,无论东西方,相当一部分人会背负上房租、房贷甚或学贷之类的东西。生活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的轻松,但他们基本都在坚持着,奋发努力着。除了人的自尊心和自强意识,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已经或多或少的觉察到了,一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人,日子同样过得并非想像中那样的充实、开心和幸福。

顺便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简 · 爱》作者夏洛蒂有个弟弟,据说小时在绘画和文学方面都有一种超群的表现。为了培养这位“天才男孩”,父母与三个姐姐节衣缩食地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可他不是嫌绘画太难了,就是怨写作太苦了,结果庸碌一生,反而吃喝玩乐染上了许多的恶习。而与之相反的是,三位负重的姐姐却在艰苦的生活实践中留下了《呼啸山庄》以及《简 · 爱》等不朽的名著。

曾几何时,家庭轿车的量产化与普及化,给人带来无限的畅快、欢乐以及无穷的想像。可不知不觉中,城市的道路渐渐变得拥堵了,还时不时给人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至少还有停车难以及道路安全方面的大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这样?

有人回应道:“对家庭轿车爆发式增长准备不足!”

这里需要指出的,“准备不足”的潜台词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还有多少?大家是否已经吸取教训了?或者说有点儿警醒了…

 

校点布局与生活“底线”

先后有几位成功人士表示,想通过自己的事例告诉大家:

人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在给社会带来更大价值的同时,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的。

一些考取公职事业单位的人士则吐露:

自己虽然可能比他人赚钱少一点,但相对稳定,而且随着业务能力的增强,收入会不断提高。即使手里捧的不是什么“金饭碗”,但也不是泥饭碗,轻易给“摔破”了。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与经济工作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几年前,有位退休大妈脸上展露的笑容,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不少地方机关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晚年退休生活金,高的已经上万,低的也有数千元之多。

与此同时,政府高层注意到民间生活的一些不平衡性,曾专门提出,要提高感知群众冷暖及应变社会舆情的能力。这里,不妨就一些民生热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关注与探讨。

有位乡村工作人员,即使不说早年的围涂造田,以及粮田抢收、抢种工作,仅人口大村的会计、统计、文书一身挑——分田承包到户后,工作量更是爆增,而且另外还包括邮递部门“最后一公里补续”事务(几年前当事人由此被车撞住院而留下伤痛)。就这样夜以继日的,三四十年下来,身体渐渐衰退了,如今六十多岁,退休金——确切一点说,一个公民晚年的生活费却无从谈起。

另如乡村医生,几十年如一日的为乡亲们出诊治病,无论白天、黑夜,也不管盛夏烈日,还是寒冬腊月,都是风雨无阻。他们中,有的到了晚年,视力、身体都衰退了,仍然坚持着白衣天使的初心,坚守着事关千千万万百姓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的工作岗位 … 可惜的是,不少人直到离开人世都享受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回报。当然,让人多少有些欣慰的是,这块“短板”,政府方面几年前已经出台了抢补性政策措施。 类似的事情,因篇幅关系,这里只好暂略。

前些年,有位不忘初心的好干部提出:“百姓群众的事,基本无小事。”很多人听了,心里都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不过,话得实事求是的说,事儿也得切切实实的办。“学力”以及“心力”方面,我们确实有不少地方需要认真检查总结,以便吸取必要的教训!

教训一:进入新千年,亚洲不少地方推行了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规模之大,颇有点史无前例的味道。

众所周知,随着人口的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 可一些地方“调整方案”的推出,并没有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们的意见,想当然的人不在少数。也许是出于城镇化、城市规模化的需要,一些当事人脑子一转,所谓的方案就急匆匆的推上台面。

当然,一部分市县,起初也有校车接送以及住宿方面的配套考虑的。可后来车祸等事故一来,有的开始自责,连夜在关键位置安装红绿灯、防护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决策人物,或是出于对生命安全责任的考量,或是怕担不起相关的责任,转而不惜违背诺言,搞起了“急刹车”——无论家长们是否方便接送,先前承诺的“接送车”迅急叫停,有的甚至连住宿制也同时被终止。

诚然,“打工潮”以及私立学校的跨地域招生,城乡学龄人口减少,也是“撤点并校“的一种现实考量。那么,“打工潮”、私立学校政策的出台,包括“抢招”现象的盛行,纯粹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安居乐业”、“就近入学”的常识,以及原先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跑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依照先前义务教育的有关法律及一些地方规定——
乡村义务教育校点布局,小学有依照2000-5000常住人口设置校点,或按800—1000米的服务半径考虑其布局的。山区、海岛情况比较特殊,人口要求或服务半径可适当变通处理。

初中校点布局,有依照5000-20000常住人口设置校点的,也有按1000-1500米的服务半径考虑其布局的。山区、海岛等同样可做适当变通。城市校点布局,自然应该更加科学、便捷。

然而,“拆并风潮”一推行,常识不再,生活归依失落。

随着学校离家越来越远,人口的流失也越来越多,而接下来,校点的拆并似乎也越来越名正言顺了。不少乡镇从最多时20多所小学,几年时间迅速撤并到只剩一所小学,初、高中学校更是不见了踪影!

就此,有百姓群众反映:以前我们上小学,几乎可以说都是家门口的事儿;读初中那会儿,几百米也就到学校了。现在读初中,单程十来公里,甚或更远,上下学大家必须联合包车才行。这里须知,初二、初三学生晚上常常到23点都未必能休息,而第二天凌晨,无论风霜雨雪,寒冬季节里得摸黑上路。许多家长朋友表示很无奈,甚或心疼不已!

案例: 2017年,有位“陆七三”(化名)网友吐露: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听到学校被强行拆并,感到非常气愤,学校吃饭增加农村家庭孩子上学成本暂且不说,孩子们上下学天天需要家长们接送,另外合并之后一个班级五六十人,老师能管过来吗?想想自己小的时候,班级里只有十几个孩子,老师管得比较全面。所以,专家们制定政策时候应该到实地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许多人表示,真不敢相信承载了几代人的学校,说拆就拆(撤)了。有的回家看到曾经生龙活虎的校园沦落为“破烂集散地”,感到痛心不已!虽然有四五个老师教十来个学生的校点也坚持过一段时间。

农村没有学校或幼儿园,孩子们不就只能到镇上去读书了。七八岁甚或五六岁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面对复杂的环境,家长们只能每天接送,甚或弃家做陪读了!

 

 

 

科学生活

基本 理念

 

 

 

 

生活方式

平台一期

 

 

 

 

 

图片频道

 

 

安康-活力

 

 

艺术-生活

 

 

自然与生活

 

 

校园生活

 

 

生活-情义

 

 

 

 

 

 

 

与此类似的,其实还有一个城市学区房与学位摇号的问题。

尽管有人表示,教育等方面改革已经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比如一些城市将配套安居政策的人才分为五、六类,分别提供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和购房补贴、租赁补贴等五、六种安居方式。

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城市楼市给人的印象是:一些“特别嘉宾”影响深远……
例如,2016年,有位每年买衣服花销超20万正准备买第四套房的医疗系统“成功人士”坦言:我的分答咨询平台,电话咨询15分钟600元。但天知道我读了多少书。我天天都在更新知识,比如微博上一篇专业文章,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也查阅过各种医学文献,因为要保证提供给患者真实靠谱的建议。我想鼓励更多的人学医,也想给年轻人一个希望:你只要认真干,一定能熬出来。

另一些学区、学力、学位方面都胜人一筹者,同样有着莫名的自豪感。有的高校学霸情侣,据说短短4年时间,受了100余次奖励…

教训二:大家比较熟悉的各大城市炒房热已经持续了近二十个年头,其中“热中之热”的应该属于那些名校,或者说重点中小学周边的学区房。

几年前,有位思维比较活跃的家长曾算过一笔账:娃娃读私立小学,6年需要花费好几十万,所以他愿意把这几十万用在学区房上。这位当事人认为,房子毕竟是自己的,多投入的这几十万未来还会增值。如果读私立小学,那几十万就打水漂了。自然,也有人不具备买房资格,或户口不在小孩想读书的那个区域。

但据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同样有办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具体办法不便一一公开、普及)。小孩子读书择校,许多地方基本认同是一种“刚需”。在这一波抢房浪潮中,五花八门的奇事、怪事可谓层出不穷。

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或结果)就是,名校、重点校门口几乎天天车满为患。据一些家长朋友反映,“他们硬生生把周围几条主要马路当成私家车停车场,而且一堵就是个把小时!”还有一些城市市民吐露:我们这里哪个学校不是这样的,眼下连“禁停令”也成了摆设!

后来,有关方面为了避免炒房现象的继续蔓延,又先后推出“学位摇号”措施等。可“就近入学”的常识与基本原则再次被打脸——具体情况大家不难想像。所以说,城市的情况,更多反映的是“学区房”和“学位摇号”问题。

其实,让百姓实现“幸福”安居梦,有关方面制订合理的计划,无疑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学位摇号”作为临时过渡性办法,似乎不该否定,但对于文明城市或文明社会而言,这样的举措,未免给后人留下笑料。

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搞集中管理,无疑有其优势可言。但一味强调聚集效应,忘了生活的初心,教育的本质,以及生命安康方面的规范(人口生态学知识等恕不做专门介绍了),缺乏对科学配置的“度”的把握,百姓群众该做何评价?!

顺提,确有乡亲对此感到不解,“不知道这个距离是怎么改变的?校点设置与拆并的科学性、合理性是什么?”另外,还有人为好好的校舍被废弃,以及交通资源的浪费感到惋惜、痛心的。

文教事业,本质上有着某种共享性,每年数以万亿计的教育投入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一些地方或城市的几个宏观规划部门,是人手不足,还是学识、学力或心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对于这个问题,不知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方面的报告已经指出,将继续“把教育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并且重点向农村等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就此,似乎还是应该肯定的。
++

 

 

茫然 /变异 /尴尬/待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